超高温杀菌机的保养必须遵循 “清洁、检查、记录” 三大原则。日常保养可分为生产前、生产中、生产后三个阶段。
一、 生产前保养 (班前检查)
目的:确保设备处于安全、待机状态,避免生产中途发生故障。
外观检查:
检查设备外壳有无明显损伤、泄漏或异常。
检查所有仪表、显示屏是否正常,无黑屏或错误代码。
检查急停按钮是否处于释放状态。
公用介质检查:
蒸汽压力:确认进汽压力是否在设备要求范围内(通常为0.8-1.2 MPa)。
压缩空气:检查压力和质量(干燥、无油),确保气动阀门能正常动作。
冷却水:确认压力与流量充足,特别是用于冷却和密封的部位。
电力供应:电压稳定,无异常。
系统准备:
检查物料平衡罐液位,确保供料泵不会抽空。
手动点动主要泵类(如进料泵、无菌泵),确认无卡死或异响(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此操作时,需谨慎)。
二、 生产中保养 (运行监控)
目的: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,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。
参数监控:
温度:密切关注杀菌温度(如137℃以上)和保持管温度,确保其稳定且在设定值±0.5℃范围内波动。温度波动是设备异常的首要征兆。
压力:监控系统压力,特别是杀菌段压力与冷却段压力的差值必须始终保持稳定(正压差),这是防止微生物污染的生命线。
流量:检查物料流量是否稳定,与设定值是否一致。
感官监听/观察:
听声音:运转是否平稳,有无异常噪音、振动或撞击声(来自泵、均质机、阀门等)。
看泄漏:巡视设备各接口、法兰、阀门、密封点是否有跑、冒、滴、漏现象(包括物料、蒸汽、冷凝水)。
闻气味:有无烧焦味(电路或电机问题)或异常物料味(可能发生泄漏)。
三、 生产后保养 (CIP清洗与维护)
目的:彻底清洗灭菌,为下一班次生产做好准备,这是日常保养的核心。
严格执行CIP(原位清洗):
立即清洗:生产结束后,必须立即进行CIP清洗,绝不能让物料在设备内残留凝固。
遵循规程:严格按设备厂商或工艺部门设定的CIP程序操作,包括:
预冲洗:用温水冲洗,去除大部分残留物料。
碱洗:使用规定浓度(如1.5-2.0%)的NaOH溶液,循环清洗以去除有机物和脂肪。温度通常控制在85℃以上。
中间冲洗:冲洗掉碱液。
酸洗:使用规定浓度(如0.8-1.0%)的HNO₃或H₃PO₄溶液,循环清洗以去除矿物质和水垢。
最终冲洗:用无菌水或软化水彻底冲洗至中性(pH试纸检测冲洗水为中性),无清洗剂残留。
检查清洗效果:最终冲洗水应清澈透明,无泡沫、无杂质。定期进行微生物涂抹试验验证清洗效果。
设备维护:
排空积水:CIP结束后,排尽设备内的冲洗水。如果是短期停机,允许保持无菌水充盈;如果是长期停机,必须完全排空并吹干。
放松管路:如有必要,可稍微放松均质机、泵的机械密封等部件。
关闭公用介质:关闭主蒸汽、压缩空气、冷却水阀门。
记录与交接:
填写设备运行日志:详细记录当班生产品种、时长、工艺参数、异常情况、CIP参数(时间、温度、浓度)等。
交接班明确:将设备状态、存在的问题清晰地交接给下一班次操作人员。
四、 定期维护项目 (需列入计划)
日常保养中无法完成的项目,需按周、月、季度计划进行。
每日/每周:
检查各泵、马达的润滑油油位。
检查三角传动皮带张紧度。